许多人都知道,要维持身体健康,每天至少要有7至9小时的睡眠时间,让身体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。而台湾复健科医生王思恒也引述一份研究指出,除了要睡饱外,其实“固定作息“的时间也很重要,如果能让每日起床、睡眠的时间都相同的话,可以有效降低20至48%的死亡风险。
复健科医生王思恒在FB发文表示,一份刊登于《睡眠》期刊的研究表明,睡眠的规律性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比单纯的睡眠时长更为重要。这项研究有超过6万名参与者,透过加速度计记录了一周的睡眠模式,结果显示,作息规律与降低健康风险息息相关,尤其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上有明显差异。
研究指出,那些能保持高度规律睡眠的参与者,其死亡风险比作息不规律的人低20%到48%。这种规律性如何影响健康?科学家认为,生理时钟的稳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。规律的睡眠-清醒周期可调节激素分泌,包括皮质醇和褪黑激素,进而影响新陈代谢、免疫系统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。
此外,研究还发现,睡眠不规律可能导致血压升高、炎症指数增强,甚至加重胰岛素敏感度的恶化,进一步威胁心血管健康。
不仅如此,睡眠品质也是一大关键。不规律的作息容易引发睡眠片段化,使人难以进入深层睡眠,从而影响整体健康。然而,这项研究亦存在局限性。例如,参与者的数据仅来自一周的观察,无法充分反映长期睡眠模式。
但王思恒医生也提醒,这份研究对象以年龄较大的白人族群为主,未必适用于不同种族和年龄层。同时,逆因果关系也不容忽视,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可能更难维持规律作息,反过来增加了睡眠不规律的机会。
但王思恒认为,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。首先,应该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,即使是假日也不例外。即便前一晚未能睡好,仍然需要遵循既定的起床时间,以免打乱生理时钟。此外,上床时间可以稍有弹性,例如设定在10点30分到11点30分之间,但需避免过度偏离。